动态资讯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大数据时代,金融信息保护更为迫切和强烈!——喔刷伙伴

也许大家都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的信息泄漏的烦恼,喔刷伙伴今天为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信息是如何泄漏的呢?并呼吁各大领域机构将防泄漏做得更好!

大数据时代,“尊敬的用户,根据您良好的信用记录,诚邀您办理我行信用卡,额度可达*万,详情点击……”,落款是一些知名银行,这类短信想必大部分人都有被群发或者电话骚扰过的经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相当部分短信却是由伪基站发出,客户真的通过短信的链接点击进去办卡成功,该平台会获得中介费。

大部分人从一开始的震怒,想追查个人信息究竟何时、何处被泄露,到“认栽”直接挂机,连句火都不想发,垃圾信息都懒得删,也是常规轨迹。虽然有各种APP号称可以拦截,但仍然防不胜防。这说明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信息被非法秘密地收集、二次“贩卖”等新问题,尤其是至关珍贵的金融信息,消费者在使用时,一般都会毫无话语权地暴露给了金融机构、关联方及其他第三方,如何使用及留痕则完全脱离了金融消费者的掌控,可谓“听天由命”。相较于传统隐私权下对秘密及安宁的诉求,金融信息保护此刻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

根据记者对业内人士的采访,只要你在网上点击过办理某一家信用卡的相关链接,信息就很可能已经泄露,其他银行或者套路贷都纷纷跑来营销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这显然比“免年费”陷阱(仅免首年,或者必须要达一定额度或者笔数),或者某些“高端系列”信用卡的年费陷阱(比如无论信用卡是否被激活,都得缴纳年费),性质要恶劣得多。毕竟用户还可以向监管部门申诉,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或者恶意收集行骗,却根本找不着谁该为此负责。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例如只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或者即便给银行的身份证复印件上也会写明用途等。这一前提下信息泄露仍然防不胜防,显然更为令人愤怒与忧虑。

一定角度去看,大数据时代如果还拘泥于隐私权,会影响信息的流转和利用价值。但金融信息不同于一般信息,往往更为核心与敏感。包括涉及消费者个人全部的金融信息,如住址、联系方式、从事行业、婚姻状况、信用卡交易记录、信用信息、投资偏好等等。别有用心之人可以通过对消费者交易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后,从中推理其个人职业、消费习惯、朋友圈等蕴含着极高商业价值的信息,骗局可根据该消费者专属性来量身定做。因此,这些信息必须在一定范围内为特定人或者不特定人所知晓。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隐私概念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以金融消费者为代表的数据主体不再对自身的信息享有任何权利。金融消费者作为信息权的最终控制人,其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护。

目前各平台对于金融信息保护的技术均已具备,人脸识别等最新技术更新也及时,只需给予应有的关注,这一点应当说目前大部分平台已经达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台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意愿及技巧就显得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用户对于平台的信任,而信任是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强有力因素。不管正规金融机构还是周边“山寨”服务商,只有在消费者授权下才能使用其信息。现阶段法律规制的着眼点应当集中于最后的“信息利用”环节,警醒金融机构的保密义务,乃是现有大数据背景下改变金融信息保护现状失衡之必要之举。

喔刷伙伴了解到信息泄漏在各行各业的领域都有信息泄漏,你这边在防,人那边在破!首先一个就是要自己保持冷静!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